白春礼:推国家项目 助国内科技发展

【字体: 时间:2009年03月13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科学时报》:近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这次国家推出的人才引进计划与以往的海外人才计划有什么不同?

  白春礼:第一,着眼高端。此次国家推出的“****”,是党和政府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着眼于引进在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具有教授职位的杰出人才,他们一般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和创新成绩,已经成长为各自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在国际同行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他们回国能快速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第二,多元支持。“****”除了国家给予的名誉和个人支持外,还得到各有关部门的特殊政策支持,更需要各用人单位在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配备、专项经费等多方面进行支持,是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立体支持和扶持,希望“****”学者回国后能尽快顺利开展工作。

  第三,政策配套。对于“****”,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从国民待遇、保险税收、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补贴等各方面加以考虑,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四,荣誉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计划。以前无论是“****”还是“****”,还有各地的专项人才计划,都是各部门或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立的特殊人才计划。而此次“****”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并且国家给予了很高的荣誉,也赋予这些人才更高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

  《科学时报》:对科研机构的人才引进有哪些影响?

  白春礼:第一,有带动作用。通过国家“****”的引领,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更完善的人才引进氛围,也将引起各界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必将极大地推动各地各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第二,缓解高端人才不足。目前,我国虽然培养和积累了一大批科研人员,但高端人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大师”和“领军人才”仍严重不足,也是制约我国科技向世界前沿发展的重要因素。“****”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此压力,也能促进国内现有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有利于凝聚优秀人才。人才往往存在集聚效应,通过实施“****”,在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形成人才优势或人才高地,促进优秀人才的良性流动。

  第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有丰富的海外经历和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同行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他们的回归也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科技的对外合作和交流。

  《科学时报》:在“****”之前,中国实施了“****”(中科院)、“****奖励计划”(教育部)等多项引进海外人才的计划。截至2008年底,由中科院启动的“****”已累计支持了1500多人。对“****”而言,如何做到与其他人才引进计划的衔接?

  白春礼:通过“****”支持培养和引进的人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非常优秀的,通过“****”的支持和培养,入选者中已有2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走上了中科院或国家其他部门所局级以上领导岗位;67人成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87人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并有339人入选“****”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占全国“杰青”获得者总数的16.8%;有141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或重点项目负责人;有21人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实践证明,“****”的实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各学科领域里独当一面的科研将帅。同样,“****”中也有一批非常突出的优秀人选。在坚持条件和标准的基础上,建议并希望近几年经严格评估的优秀“****”、“****”能申请或被推荐参加“****”的专家评审,也能纳入“****”管理,并给予相应的荣誉,使他们能拥有科研项目、用人和经费等自主权,享受到子女入学等相应优惠政策,激励他们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

  不同的人才计划应形成一个体系,明确各自的定位,目标应有所区别,措施应各有侧重,政策应做到公平,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环境。

  《科学时报》:目前,强调到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学者需要在国外做过正教授,但也有人指出,评选时,应该不仅看候选人过去的学术记录,而且要集中看其潜力。怎样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白春礼:“****”学者把握学科方向的能力要强、学术水平要高,高职位的学术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较广阔的视野和经验、相对敏锐的战略思考,因此职位要求是必要的,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国家和机构的职位管理政策不同,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不同机构、不同地域,相同职称的人才水平也不尽相同。

  具体到个人,副教授未见得比另一个教授水平低,关键是看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活跃程度,所以,对国内急需的高水平机构的副教授或相当职位的人选建议也应纳入引进范围,扩大引进视野,凸显引进的决心和导向。应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宽松、灵活的人才政策,关键是要逐步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尊重国际同行认可的学术惯例,统一专家评审标准,对申请人进行较长时间、较深入的了解和相互适应。

  中国科学院自2001年开始实施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已先后组建了70个创新团队,凝聚了国内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541人,吸引了在海外任副教授以上职位的优秀学者495人,其中已有28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实践证明,尽管这些海外优秀学者非全职回国工作,但他们对国内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部分海外学者通过这种合作渠道最终选择了全职回国工作。

  《科学时报》:目前,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去海外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是领导负责招聘,他们未必了解所有的学科领域,经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有人提出用同行评议的办法让真正的科学家来“评判”科学家,但一些外单位的科学家也不一定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你怎样看待这一情况?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所长或所领导大部分都是同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科学家,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其他单位也许存在你提到的情况,采用同行评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同行评议只能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参考依据,与用人单位的考核两者不可或缺。因为同行评议一般只是对申请人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作出比较和判断。各用人单位还应根据单位发展的需求、学科布局、现有人才队伍情况、科研条件、能够提供的岗位及支持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合适人选。毕竟人才是与用人单位形成聘用合作关系,因此应采用“招聘+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关键是要尽量做到合适的岗位对应合适的人才,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科学时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140多万人出国求学,其中回国工作的仅有30多万人,仅占20%左右。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有人说,中国目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长的环境。根据中国科技界的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人才的生长环境?

  白春礼:建立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是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同样也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进一步提高科教兴国的全民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科研成果产出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各单位和研究机构加强有利于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事业发展小环境建设,使得科研人员能身心愉悦地投身科研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既要体现对海外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又不能忽视对国内现有人才的影响。

  《科学时报》:过去十几年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新引进人才和国内原有人才之间的矛盾。“****”提供的丰厚资金和薪酬,很可能会引发国内科学家的不满。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本土人才的培养机制?

  白春礼: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标准;二是按需引进。只要引进人才杰出,并且国内急需,也就不会有人去攀比了。目前,中科院人教局也在积极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和中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细则和量化标准。

  上面谈到的公平竞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理顺关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除了经费和薪酬支持外,更需要国内现有人才的支持,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孤军奋战是很难出成果的,必须有团队合作和国际交流。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是对国内科研发展的极大促进,海外人才归国初期,为他们提供启动支持和生活帮助是必要的,国内本土人才要理解国家这一战略方针,并且全力支持他们回归后的发展。同时大家也要认识到这对国内人才也同样是一个机遇,体现了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和支持,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也将惠及到本土人才的发展。

  当然引进人才只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补充,其主流仍将是国内领军人才的支持和培养(特别是政策支持),这是我们的根本和脊梁。各单位要研究制定支持国内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措施,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国际化培养,使国内本土人才尽快成长,并且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和使用人才,多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加快他们成长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栋梁。

  《科学时报》:在2009年年初的院工作会议上,中科院也宣布启动新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未来,中科院的人才引进工作的长远和近期的规划是什么?针对“****”,中科院有哪些具体的计划?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将在今年实施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以下简称“人才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4项人才计划和一系列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

  通过以上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在未来5年内,中科院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吸引和资助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1500名来院工作。

  这是为落实中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机构,通过系统设计,完善中科院的人才计划体系和人才制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引进、有序流动和结构优化,为科技、支撑和管理队伍中的高层次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致力于建设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功能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的“人才系统工程”。

  当然,“人才系统工程”还只是一个近期的人才培养计划。目前,中科院正积极配合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对中科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进行研究制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应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针对“****”,中科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主要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事业平台和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岗位,支持部分启动经费,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为引进人才创造更宽松的环境。(祝魏玮)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科技发展|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